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076/20274 (89%)
造訪人次 : 5247488      線上人數 : 1133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cnu.edu.tw/handle/310902800/471


    標題: 巴哈三首位低音維奧爾琴與大鍵琴奏鳴曲之歷史探討及演奏風格與技巧之研究
    作者: 陳如萍
    貢獻者: 嬰幼兒保育系
    關鍵字: 維奧爾琴
    大提琴
    奏鳴曲
    大鍵琴
    弓弦樂器
    演奏風格與技巧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08-05-19 09:43:15 (UTC+8)
    出版者: 台南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嬰幼兒保育系
    摘要: 約翰‧塞巴斯倩‧巴哈為低音維奧爾琴與大鍵琴所作之三首奏鳴曲(BWV 1027-29)是現今大提琴音樂會上經常被演奏之曲目,演奏家通常使用現代大提琴與鋼琴演奏(有時使用大鍵琴),而中文曲目上通常以巴哈古大提琴奏鳴曲稱呼之,有些演奏者與欣賞者仍然停留在「維奧爾琴為大提琴之前身」之錯誤觀念。近年來西方國家多位演奏家陸續以低音維奧爾琴與大鍵琴之方式演奏與錄音,重現巴哈創作當時之歷史風貌,進而也改變了以現代大提琴與鋼琴演奏這三首奏鳴曲時的演奏技巧。根據現存親筆樂譜,這三首奏鳴曲可能是巴哈在1735至1744或1746年間的作品,但一般推斷應該是巴哈在科登時期的作品,寫於1720年左右,但是亦有資料指出這三首作品是在萊比錫時期所作。三首作品在風格與形式上都相當不同,巴哈並沒有計畫以一套作品的態度來完成他們。其更具可信之創作年代與歷史背景將於本計畫作深入考究。維奧爾琴類在十五世紀末出現於歐洲,而後成為文藝復興時期與巴洛克時期非常普遍與受歡迎的弓弦樂器,十七、十八世紀與另一支漸漸興起的弓弦樂器家族-提琴類同時存在長達一個世紀半。在巴哈的時代,提琴類逐漸取代維奧爾琴類,而巴哈在其作品中使用的維奧爾琴類樂器絕大部分只限於低音維奧爾琴(Bass viol),當時維奧爾琴類只剩下Bass viol仍被使用,因而巴哈所謂的「Viola da Gamba」便是指「Bass viol」而言。現代大提琴的構造演進也曾經參考低音維奧爾琴的優點,但兩者在琴體構造與演奏方法上卻有許多相異之處。現代大提琴演奏者若以低音維奧爾琴搭配大鍵琴演奏這三首奏鳴曲,真實風貌便得以重現,部分演奏與錄音便採用這樣的方式。但若以現代大提琴與鋼琴演奏,首先因為樂器之不同,演奏技巧多所差異,在風格詮釋方面便面臨重大的挑戰,兩類樂器之構造與演奏風格與技巧的探討將是本計畫研究內容之一,進而論述樂器發展所影響的演奏效果與美學觀,期盼透過史料的研究與演奏方法的探討,提供音樂詮釋者適切表現樂曲的方向。
    關聯: 計畫編號 : CNCE9501
    顯示於類別:[嬰幼兒保育系] 校內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5CNCE9501.pdf183KbAdobe PDF1509檢視/開啟


    在CNU 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