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076/20274 (89%)
造訪人次 : 5249639 線上人數 : 127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CNU IR
嘉南學報
--22期 (1996)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CNU IR
‧
管理
Chia Nan University of Pharmacy & Scienc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
嘉南學報
>
22期 (1996)
>
Item 310902800/23027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cnu.edu.tw/handle/310902800/23027
標題:
從君臣關係來看孔、孟、荀的政治思想(上)
作者:
楊宇勛
貢獻者:
環境工程衛生系
日期:
1996
上傳時間:
2010-09-17 15:03:32 (UTC+8)
摘要:
在未進入正文入前,我們有必要回顧秦漢之後的皇權時代的政治結構。以士人為主體的官僚體系,政治負責的對象是君主,而非人民;是主權在君,而非主權在民。君主、官僚與庶民三者是上下尊卑的關係,決非平行對等的關係。這種結構在秦漢與宋元明清表現地十分醒目,魏晉南北朝與隋唐因世家大族之故,君主專制餘威則稍降。庶民與官僚對君主需盡忠,君主對庶民與官僚則冠上虛有其表的「仁民愛物」。庶民與官僚對君主的關鍵是在「忠」字上,不忠是皇權時代之大忌。以君主的觀點而言,官僚忠於君而貪於民,或抗於君而廉於民,兩者之中,君主較能接受前者,而不喜後者。君主對臣民的要求,在於「忠」不在於「廉」。(注2)若以商業術語比喻,皇帝好比是公司的老板,士大夫所組成的官僚系統則是其屬下,唐代之後的科舉制度一如公司的面試,皇帝可透過科舉來箝制天下讀書人的思想,所謂「進士」者,乃是「進於皇帝之卑躬屈節亡士」也。中國傳統皇權政治中,君權凌駕於一切權力之上,是絕對的、最終的權力決策者。立法權在皇帝之手,而不屬於民意機關;唐代之後,雖有「律、令、格、式」的法學原則,皇帝的命令還是可以壓過法律的,人治色彩重於法治,司法的最終裁判權與解釋權也是專屬皇帝的,而非高等法院或大法官會議。秦漢之後的皇權時代是如此,先秦之前呢?今人的研究已有相當的成果,大部份的看法認為先秦的專制味道較為淡薄,若干氏族社會與封建貴族政治的特性仍殘留民間,像「國人」的權利與民本思想,諸如此類,分權以制衡君權(政權)的觀念不要說傳統的中國沒有確立起來,就連西方也是近世的產物,限制君權要到英國大憲章才正式付諸文字,三權分立由英國延伸到美國的獨立革命,人類經過漫長的歲月,才演變成為今日的代議士民主政治。所以,以具體的言論或行動來合理地對抗君權者,都是人類的先知,值得我們去欽佩與景仰的。與後世皇權時代思想家不同的,先秦的儒學還含有這種制君之抗議精神,孔、孟、荀三人都有不與現實政權妥協的傾向,甚至孟子還主張人民有革命的權利。不過,他們仍有其時代的局限性,雖有相對性的尊君觀念,卻也以統治者的立場來看政治的運作,(注3 )儘管如此,三人不失為東方制衡君權的先聲。以下所論,建構在君臣關係、制衡君權、民本思想與時代新義,這四方面來切入正題。
關聯:
嘉南學報 22期:p.211-220
顯示於類別:
[嘉南學報] 22期 (1996)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CNU 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