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034/20233 (89%)
造訪人次 : 23879003      線上人數 : 53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cnu.edu.tw/handle/310902800/31421


    標題: 白點症病毒Wssv524基因之選殖與核苷酸序列分析
    作者: 李政峰
    李榮彬
    吳念澤
    貢獻者: 嘉南藥理大學生物科技系
    田乃月
    關鍵字: 白點症病毒
    wssv071
    wssv524
    聚合酶連鎖反應
    日期: 2016-05-10
    上傳時間: 2018-05-21 10:36:27 (UTC+8)
    摘要: 白點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為新興的大型雙股DNA病毒,外觀具套膜呈長橢圓狀,一側有長尾狀構造,主要感染的寄主範圍遍及水產與無脊椎甲殼類動物。由白點症病毒的基因體與蛋白質體分析結果發現與已知的DNA病毒種類差異極大,故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將此病毒分類成立新病毒科屬:Nimaviridae;Whispovirus。
    由先前實驗研究發現白點症病毒蛋白質WSSV071可能會與草蝦體內蛋白質血藍素及轉麩醯胺酸酶(TGase)的部份胜肽序列產生交互作用,另也發現WSSV071會與另一個病毒蛋白質WSSV524之部分胜肽序列產生作用,故本研究重點在於選殖出wssv524基因的完整核苷酸序列,以利未來採用酵母菌雙雜交技術(Y2H)探討WSSV071與WSSV524兩個蛋白質的實質作用關係。研究首先利用聚合?連鎖反應(PCR)擴增出wssv524基因完整序列(3732 bp),經純化構築至TA載體(RBC)形成重組質體pTA-WSSV524,再轉型入大腸桿菌(DH5α)進行選殖。選殖出的wssv524基因序列經核苷酸定序後, 與NCBI基因庫所收錄的wssv524基因片段(編號:AF440570.1:303303..307034)進行序列比對。
    NCBI基因庫所收錄的wssv524基因片段(編號:AF440570.1:303303..307034)全長為3732 bp,推衍可合成1243個胺基酸序列。本研究將所選殖之wssv524基因序列與之比對,發現有3處歧異:(1)原始序列在第762個核苷酸位點是胸腺嘧啶(Thymine, T),而本研究序列則是胞嘧啶(Cytosine, C);(2)在第921個核苷酸是鳥糞嘌呤(Guanine, G),本研究則是胸腺嘧啶(Thymine, T);(3)在原始序列之第848與849核苷酸之間,本結果多出6個核苷酸(GACAGA),故本研究之wssv524基因全長增為3738 bp。
    針對上述3項核苷酸差異,利用EMBOSS系統將核苷酸序列轉譯成胺基酸序列後再次比對發現:(1)WSSV524胜肽鏈上第254號胺基酸原始為絲氨酸(Serine, S),本研究為絲氨酸(Serine, S);(2)第307號胺基酸原為離胺酸(Lysine, K),本研究則是天冬醯胺(Asparagine, N);(3)本研究定序所多出之6個核苷酸轉譯出天門冬胺酸(Aspartic acid, D)與精氨酸(Arginine, R),位置增添於原始多胜肽的第283與284號胺基酸之間。
    目前本研究以 PCR擴增所得之wssv524基因序列有3處核苷酸產生歧異,但尚需反覆分析,若確認變異屬實,將續以酵母菌雙雜交技術探討WSSV524與WSSV071之蛋白質交互作用關係,並期有助於了解兩種蛋白質在白點症病毒的繁衍機制中所扮演之角色。
    關聯: 2016 第十屆嘉南藥理大學藥理學院師生研究成果發表會,起迄日:2016/05/10-2016/05/13,地點:嘉南藥理大學國際會議中心一樓
    專題實作
    顯示於類別:[生物科技系(所)] 會議論文
    [藥理學院] 2016 第十屆嘉南藥理大學藥理學院師生研究成果發表會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G11.pdf583KbAdobe PDF179檢視/開啟


    在CNU 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