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與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當作媒介傳播給人類。典型的登革熱又稱為斷骨熱,疾病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及關節疼痛,而最明顯特徵是皮膚會出現像得麻疹一樣遍處紅疹。在少數案例中會出現的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全身有嚴重出血的情況,引發血球減少、血漿短缺、休克及血壓甚至會降低到足以危及生命程度。 登革熱病毒依據不同血清型分作DENV-1, DENV-2, DENV-3 和DENV-4四種類別,藉由血液傳播,但主要透過病媒蚊叮咬。病媒蚊在吸食含有病毒的血液後大約8-10天會散布蚊體全身,尤其是唾腺會讓牠在吸食血液的同時傳播病毒,而病毒會在牠身上持續一生,甚至經卵傳至下一代。病毒進入人體會先感染白血球,白血球因而釋出細胞激素(Cytokine)和干擾素(Interferon),引起全身發炎反應,然而多以T細胞記憶並生產抗體殺死宿主細胞作結束,之後患者會對該血清型病毒享有終生免疫。而造成較嚴重症狀的出血性登革熱,是由於同時或先後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死亡率攀升至50%以上,出血性登革熱的機制尚未闡明,目前主流假說認為是抗體依靠性增強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所導致。 由於登革熱的特殊性質,當前並無有效療法,轉而注重於預防工作上,畢竟以蚊子為媒介的疾病並非只有一種,又會隨著全球化而傳遍世界。病媒蚊必須在靜置10天以上的水窪中產卵到化蛹成蚊,故如何減少或消滅蚊蟲數量一直是公共衛生的一大課題,尤其近幾年因為全球暖化更顯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