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58/20456 (89%)
造訪人次 : 6193647      線上人數 : 76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cnu.edu.tw/handle/310902800/30668


    標題: 屏東縣聯合助學脫貧方案運作期待與實踐落差之研究
    作者: 郭盛偉
    貢獻者: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
    曾薔霓
    關鍵字: 人力資本累積
    脫貧方案
    方案評估
    貧窮家庭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2017-12-13 11:30:51 (UTC+8)
    摘要: 近年來在台灣,學歷已經是台灣年輕族群尋找工作的必備條件之一,由於教育資源配置與師資長期良莠不齊等問題,屏東縣的學生大多以私立學校為就學管道,在就學過程中,會因為家庭關係、經濟因素等狀況而中斷學業。基於上述問題,屏東縣政府社會處結合屏東在地企業與屏東慈善聯合協會等民間單位,合作開發以協助弱勢家庭子女助學為主的脫貧自立方案。來提供學生安全的就學管道,以利讓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符合現今社會之所需,進而達到「脫貧」的目標。
    從方案開始運作到至今已長達三年多的時間,根據承辦方案的屏東慈善聯合協會指出方案從原本參與人數的168 位流失到剩下103 位,且103 位之中有些參與者也沒有意願再提出申請聯合助學方案的資源或是協助的動機。
    研究者目前也是此方案的參與學生,至今已是四年多的時間,從方案開發一直到現在,也體會到許多不便跟困難,但感謝的是:至少有這個方案,讓我持續在學業上進修,現在也可以在研究上對於「它」頗貢獻一份心力。在參與方案的過程中發現,方案運作時總有些令同學不滿的情況,而實際執行方案的社工則表示沒有意願參與連合助學方案的同學,其原因為大多同學沒有辦法參與方案所規定的課程,其原因來自於地理環境交通往返奔坡疲勞;第二、對於「做志工」並沒有太大的濃厚興趣;第三、付出符合方案義務資源比申請方案的資源還要多;第四、打工與義務執行的衝突;第五、權利義務相同,但是方案配置在每人身上的資源卻差異甚大。據此,冀望透過申請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藉由研究嘗試指出從已觀察到上述的這些問題來提出建議,進一步改善方案運行的狀況。
    故此,本研究係深入採訪談分析法與田野調查法,本研究訪談八位參與聯合助學方案的學生及其家長六位;脫貧方案執行者的部分,則訪談社會處方案監督的社工一位(縣府人員)、屏東承辦方案的非營利組織一線社工兩位,共十七位的受訪者,分別從他們參與(或執行)聯合助學脫貧方案的經驗中,瞭解目前脫貧方案的運作困境。田野調查法則是結合實地查訪與參與觀察,分析屏東縣地緣、文化因素、人口環境、資源配置等會影響到參與者參加聯合助學脫貧方案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如下:
    1.參與脫貧方案的家庭留滯在脫貧方案的時間相當長,平均約為3-4 年(相當於一個子女接受國家正規教育後,到畢業的時間)顯示著考驗家庭脫離貧窮之決心。
    2.以「人力資本」理論的介入貧窮的脫貧方案,其成本高(協助弱勢家庭子女就學)的費用昂貴,且時間長(從就學至畢業需要相當時間),不易看見成效。
    3.參與脫貧方案的學生,多半瞭解社會回饋(方案義務規定)之重要性,但是往往受到學校正規課業(參加大考或是暑期輔導)或家庭因素(打工、協助家庭經濟)而造成脫貧方案規定與學生本身現實狀況考量,拉扯之情況。
    關聯: 計畫編號:103-2815-C-041-006-H
    計畫年度:103;執行起迄:2014-07-01~2015-02-28
    顯示於類別:[社會工作系] 學生專題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3-2815-C-041-006-H.pdf1137KbAdobe PDF1010檢視/開啟


    在CNU 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