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cnu.edu.tw/handle/310902800/30207
|
標題: | 無人飛行載具應用於污染探空之研發 ─ 子計畫一:空間粒狀污染物粒徑濃度的非均勻分布與影響參數 |
作者: | 蔡瀛逸 |
貢獻者: |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
日期: | 2016 |
上傳時間: | 2017-02-16 16:09:52 (UTC+8) |
摘要: | 本研究為探討粒狀物空間垂直濃度分布及其氣象因子的影響條件,研發以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系統載酬可攜式氣粒狀物監測儀成功進行空間濃度監測並輔以氣象因子同步觀測,在三次的成功探空整合監測與觀測發現氣粒狀物的空間濃度不一,但氣粒狀物垂直濃度剖面非呈現越往高空污染物濃度越低的濃度遞減狀態,在一次空間高度20 m至100 m存在溫度遞增的逆溫狀態,不利於污染物垂直擴散,地面風場呈現僅1.47±0.76 m/sec的低風速,不利水平擴散,粒狀污染物累積導致空氣品質相對降低,粒狀物累積在近20 m的空間高度附近,空間污染物形成一污染帶,雖然逆溫發展到100 m的高空,但污染帶垂直擴伸到150 m高,呈現在20 m及150 m的空間高度各粒徑粒狀物濃度累積。而氣狀污染物受空間溫度傾率的影響較直接,CO2的空間濃度顯現受空間逆溫且受地表人為排放的影響較大,CO2空間垂直剖面濃度最高出現在地表20 m高。另外,由主成分因子分析發現PM濃度非僅空間溫度傾率轉折即造成垂直擴散條件變化而改變粒狀物的空間濃度,1.5 m的平均PM2.556.9±0.26 g/m3,高於環保署24小時35 g/m3的空氣品質標準值,而200 m高空平均PM2.5濃度亦高達53.3±0.35 g/m3,不同粒徑的粒狀物呈現非均勻的沉降特性,且以PM2.5/TSP ratio比較,200 m高空PM2.5細微粒濃度佔TSP濃度比例為0.601,較平均各空間PM2.5/TSP ratio,0.575±0.013為高,顯現較小微粒沉降速率為慢,較易滯留在空間中,而以PM10/TSP ratio比較,200 m高空PM10粗微粒濃度佔TSP濃度比例為0.968,較平均各空間PM2.5/TSP ratio,0.978±0.007為低,顯現較大微粒沉降速率為快,較少滯留在高空中,但也顯現空間粒狀物濃度變化的影響成因複雜。 |
關聯: | 計畫編號:CN10513;計畫年度:105 |
顯示於類別: |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 校內計畫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描述 |
大小 | 格式 | 瀏覽次數 |
CN10513.pdf | | 3296Kb | Adobe PDF | 755 | 檢視/開啟 |
|
在CNU 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