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8268/20495 (89%)
Visitors : 8457055      Online Users : 78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cnu.edu.tw/handle/310902800/22360


    標題: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遊客休閒效益之初探
    作者: 吳慶烜
    林怡秀
    貢獻者: 文化事業發展系
    關鍵字: 六堆客家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休閒效益
    日期: 2009-05
    上傳時間: 2010-03-03 11:41:34 (UTC+8)
    摘要: 由於政府實施週休二日再加上交通運輸發展趨向便利性以及網路資訊的普及化等,使民眾對休閒需求的不同開始由量向質趨進,越來越重視休閒的體驗感,早期民眾都是以走馬看花的休閒方式即所謂的大眾觀光,爾後轉變為深度旅遊的階段,最後演變至目前的趨勢是無期而為,可見得民眾對休閒有了全新的解讀,因此休閒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已是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隨著台灣社會主體性的建立,客家文化價值的延續與傳承及族群意識的覺醒與認同等問題也漸漸浮上檯面,自行政院1981年設置文建會、1988年台灣客家運動、2001年客委會成立、2003年客家電視台產生,以及客家文物館、客家博物館、客家文化會館、客家藝文活動中心與客家文化園區的營建促使客家文化的能見度大幅提昇與客家權益逐漸受到重視。
    近年來各地「文化園區」逐漸成為提升地方經濟的主要動力,它不僅具有經濟價值且對地方發展更是無可取代的文化觀光資源,行政院客委會為強化跨縣市鄉鎮之客家文化資源整合及促進區域性客庄產業觀光再發展,主動提報「台灣南北客家文化園區計畫」,經行政院於民國93年2月核定將「屏東縣客家文化於園區」提升為國家建設,訂名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客家文化園區計畫做為一個文化保存與觀光交流的機制平台,將採行「生活博物館」(Eco-museum)規劃概念,以「核心園區」及「地方園區」同步經營之方式推動,具有促進地方永續活化的功能。
    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問卷的結果了解不同層次的客家族群對自我的認同度是否提升,及針對該文化園區的軟硬體設施探討前來參觀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遊客的實際感受為何,且對保存與傳承客家文化的實質效益,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給相關單位在日後落實重大休閒及觀光產業政策時的參考價值,避免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及族群間文化不能完整而浪費資源,這必定會對人文與自然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與衝擊。
    關聯: 2009年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學術研討會 ,起迄日:2009/5/21,地點: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文化事業發展系] 會議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8cul_1-2.pdf851KbAdobe PDF648View/Open


    All items in CNU 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