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034/20233 (89%)
造訪人次 : 23625576      線上人數 : 71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cnu.edu.tw/handle/310902800/21844


    標題: 非營利組織促進高雄區域發展與兩岸開放之研究
    作者: 劉麗娟
    貢獻者: 休閒保健管理系
    關鍵字: 非營利組織
    跨域分析
    區域發展
    兩岸開放
    日期: 2008-12
    上傳時間: 2009-10-28 16:08:03 (UTC+8)
    摘要: 非營利組織之相關文獻大多強調其為公民社會的重要特質,卻未深入分析形塑非營利組織之社會條件。然非營利組織之出現與發展並非自然形成,而有其基本條件與發展歷程,唯有當社會及人口結構與素質、教育普及大幅提升之後,原本由少數菁英領導之政治參與逐漸轉為公眾參與的方武,此時才能出現Habermas的「公共領域」,意即真正的「公民社會」與「現代性」,進而使非營利組織擁有生存與發展之空間,並且成為強化公民社會基礎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由整體面檢視非營利組織產生之社會條件,並依據PAM之操作步驟與跨域分析探討高雄地區社會存量與流量之變動。結果顯示:一、高雄地區之社會存量,包括行為與認知存量皆為負向成長。二、社會流量方面,結果顯示參與者對政府的角色過於重視、非營利組織的角色與功能並未充分發揮。三、在個體認知方面,結果發現各群體問前、後測無明顯改變,顯示並無認知流量上的變動。四、經過存量與流量的結算,在存量逐漸減少及衰退之情況下,基本上維持現況。因此高雄地區目前之困境唯有經濟發展為解決問題之方武與起點,透過經濟發展進而改變人口結構與素質,如此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而此過程中,非營利組織可為兩岸合作發展之觸媒。
    關聯: 97年統計學術研討會,起迄日:2008/12/19,地點:國立台北大學
    顯示於類別:[休閒保健管理系(所)]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7_61_pro.pdf3921KbAdobe PDF247檢視/開啟


    在CNU 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